近年来,我市加快探索农村零星用地资源化利用,聚合发展资源盘活农村零星闲置用地,入选全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(2023-2026)。
一是厘清“一方用地”。分类梳理农村零星用地利用现状,共梳理6类成因、涉及盘活利用土地超2700亩。农村耕地方面,主要为碎片化地块,严格管控类耕地(“红区”)、或处于生态空间管控区内以及铁路“夹心地”的其他零星土地。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,主要体现在低效利用或闲置,譬如拆违腾退的集体建设用地亟待进一步开发、闲置宅基地亟待进一步盘活利用等。
二是试点“一批项目”。根据成因通过“一地一策”探索分类处置方式,实施推进一批重点项目。例如常福街道碎片化耕地提升试点,旨在对江南特殊风貌农田布局开展“手术刀式”整理,推动“小田变大田”。沙家浜镇生态空间管控区安全利用试点,探索构建“生态化种养殖+环境涵养保护”模式,通过引入第三方主体参与建设运营,既落实主体长效管护责任,大大减少垃圾偷盗隐患,又通过生态化种养殖,新增年收入超55万元、全年地表水保持三类水以上。
三是构建“一套推进机制”。持续盘活零星用地,切实发挥政府、社会、农户等多方作用,用好省级奖补、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吸引多元投入参与。同时,积极归纳提炼已有的试点做法和经验,形成了农村零星用地资源化利用试点试验任务一表清,为农村闲置用地“量身打造”具体实施方案,提高闲置土地“含金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