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穗期是赤霉病、蚜虫、白粉病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的重要时期,也是抓好小麦穗期病虫总体防治的关键阶段。今年小麦生育进程复杂,天气多变,对病虫的发生有利。为此,各地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,抓住适期,主动出击,全面打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,确保有效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为害。
一、病虫趋势
1、赤霉病 根据当前小麦生育进程、田间菌源、品种抗性、天气趋势综合分析,预计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,主要依据:一是小麦抽穗期复杂。据作栽条线苗情分析,今年早小麦始穗期约为4月6-10日,齐穗始花期为4月10-13日。大面积小麦始穗期约为4月15-19日,齐穗始花期为4月19-23日。去年秋播时间偏迟,播期差异大,播后气候干旱,田块间小麦生育进程差异较大,导致易感病期显著拉长,赤霉病菌侵染几率显著加大。二是田间菌源变化大。开春以来,田间湿度偏低,不利于稻桩子囊壳的形成,据站点3月25日调查,平均丛带菌率8.26%(支带菌率0.92%),略低于常年同期13.52%。随着下阶段降雨的增多以及气温的回升,田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将进一步上升。三是穗期天气情况不确定。据气象部门预报,今年4月份降水情况复杂及气温偏高,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。四是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抗性表现不强。今年全市种植的小麦品种镇麦18、扬麦29、镇麦12为主,丰产性好,但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强,抽穗扬花阶段遇上连续阴雨天气,赤霉病容易流行。
2、蚜虫 目前小麦田间蚜量低于常年,测报点3月25日调查,平均有蚜株率7.28%,百株蚜量17.78头,(常年同期平均12.96%、百株蚜量85.89头)。随着后期气温快速上升,麦蚜繁殖将加速,加上外围虫源不断补充迁入,预计小麦穗期蚜虫为偏重发生。
3、白粉病 今年小麦白粉病始病迟于常年。至3月25日系统调查,田间未查见病株。预计小麦白粉病为中等偏轻发生。
二、防治意见
1、防治对策:立足预防,主动出击,抓住适期,二次防治。主攻小麦赤霉病,兼治蚜虫、白粉病。
2、防治要求:所有小麦,在齐穗始花期(扬花10%左右),全面用好第一次药,隔5-7天再全面施用第二次药。
3、防治方法:第一次每亩用200克/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毫升(或480克/升丙硫菌唑悬浮剂25毫升)+350克/升吡虫啉悬浮剂10克,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兑水30-40公斤喷雾,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3公斤。第二次每亩用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悬浮剂40毫升(或35%戊唑·福美双悬浮剂100克)+350克/升吡虫啉悬浮剂10克兑水喷雾。粘虫发生田块可加30%茚虫威水分散粒剂8克,白粉病重发田块可加430克/升戊唑醇悬浮剂25毫升。
4、注意事项:①坚持分类指导,抓好齐穗始花防治适期,见花打药,做到齐穗始花一块,防治一块。②扬花期遇雨,要提前到雨前用药;药后6小时内降雨,应及时补治。③药剂要交替轮换,科学使用,用足药量水量,确保防效。④为增粒重、防早衰,应进行肥药混喷。⑤慎用吡唑醚菌酯、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。⑥做好植保无人机相关安全措施,同时要避免植保无人机漏防漏治,做好障碍物周围补治。⑦注意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