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份蟹池水草已基本完成栽种、早期生长阶段,此时水草管理重心需转向水草生长期动态维护与系统调控,通过科学管理保障水草健康生长,优化蟹池生态环境,为河蟹稳产高产奠定基础。
一、生长监测及动态调整
养殖户应及时观察水草颜色、密度及覆盖范围,如伊乐藻保持覆盖率40%-50%,轮叶黑藻高度控制在60厘米左右,苦草茎叶无黄化。若伊乐藻过密(覆盖率>60%),需及时疏除部分植株,避免底层缺氧;过稀(覆盖率<30%)则及时补种伊乐藻,避免河蟹蜕壳困难。伊乐藻若长势较快长至水面时,建议养殖户打头修剪,保留水下30厘米,促进侧枝分蘖。
二、营养与水质协同调控
近期降雨较为频繁,水草因缺乏光照生长缓慢,养殖户需施加腐殖酸钠+生物肥,增强水草活力;如遇水草叶片发黄,应选择每周晴好天气泼洒氨基酸肥或钙镁磷肥。当前时期水体透明度应维持30-40厘米,夜间开启增氧机2-3小时,尤其阴雨天气;勤检测水质,pH控制在7.5-8.5,氨氮<0.2mg/L,指标超标时及时泼洒EM菌+红糖进行水质调节。
三、病虫害综合防控
近两年蟹池中水草深受吃草虫危害,蟹池中引入新水过程中应加装滤网,防止外源虫卵随水流进入蟹池;池边悬挂频振式杀虫灯,夜间利用灯光诱杀成虫,减少产卵量。若生产过程中水草遭受吃草虫侵袭,应及时施用生物性农药全池泼洒(谨慎使用),施药前停喂1天,减少河蟹误食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