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数字转型开辟农业新形态。围绕主导产业增强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与智能农机装备改造提升,建成粮食生产“无人化农场”省级3个,苏州市级3个,苏州市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2个,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7.03%,先后3年获评“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”。建设农产品出村进城服务渠道,首创“惠农1路”运“蔬”直通车,创新智慧菜场、网订店取等“新零售”配送模式,全市农业电子商务线上销售额达55.99亿元。二是数字惠民打造增收新引擎。打造“海棠铺子”服务平台,上架各类农产品、商品5000多种,年交易量50万笔,年交易金额超3000万元。探索发展都市农业,促进农业与互联网、旅游、文化、康养、体育等深度融合,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677.5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13.41亿元。打造“虞青服务站”,开展“手绘乡村·志愿有你”主题活动,举办直播助农活动。2023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816元,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.78:1。三是数管乡村集聚治理新能量。全省首批开通农村5G基站,农村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%。坚持信息惠农,全市152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发送惠农短信461万条,累计服务101万人次。开发“先锋领治·码上到”小程序,领办治理服务项目超万个。全市统一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网络,将218亿村级集体资产上图入库,打造“五网融合”平台,实现农村集体“三资”一网统管、一屏统揽,资产盘活效能显著提升,利用率保持在95%以上。